无限极把“自动波”的理论核心概括为“四、五、六”——四种心法、五大原因、六个要点。
推行“自动波”用四种心法:忍、狠、思利及人和量度。“忍”即对事不过早下结论,尊重和欣赏差异,注重结果;“狠”,要敢说“不”,讲原则,守信用;“思利及人”就是要换位思考,关注对方感受,要有“直升机”思维,站得高,从全局角度出发思考问题;“量度”,就是敢用比自己强的人,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,允许别人犯错误,尊重他人,为他人成功喝彩!
推行“自动波”有五大目标:永续经营、发挥员工无限潜能、提升“爽”指数(提高员工满意度)、雪球效应(自我运行、自动发展)和吸引人才。
推行“自动波”有六个要点:第一是教练的心态和技巧,从运动员做起,学做教练、总教练、总总教练,无形领袖就是总总教练;第二是要选对人,要选用适合的人,是否认同公司的文化是选人的关键;第三是充分授权,要敢于授权,而且授权要充分;第四是创造高信任氛围,彼此信任,直接沟通;第五是高效团队,既要追求高效率,更要达至高效益;第六是共同目标,只有心一致才能政策一致,行动一致。
随着自动波体系的完善,李惠森本人的管理也越来越轻松;他说:“我待在办公室的时间,每个月平均只有一两天,但并不影响我对公司的管理。”
目录
序言一
序言二
自序
引言
第一部分 “自动波”的快乐旅程
打71杆的最佳雇主
01 快乐源于“自动波”
“爽”
发挥潜能
吸引人才
永续经营
02 做“无形领袖”
领袖的4种类型
倒三角
信任的力量
我与李惠森先生认识,是在2011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的一次论坛上。论坛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与发展,因此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永续经营的企业家。记得当时惠森谈了李锦记家族创业123年来的经验,以及他本人在领导企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,给我印象颇深。
联想正在打造“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”,所以我格外留意国内外知名企业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。李锦记是华人企业中少有的“百年老店”之一,至今仍然保持着创业的激情,必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。
惠森兄妹当年从海外学成归来,参与李锦记的运营管理,使得家族事业顺利传承。而惠森在实践中不断复盘和思考,志在探索出一套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,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,更是难能可贵。
惠森受《道德经》启发,希望找到一种让企业领导者“隐形”,让同仁发挥潜能的方法:即便企业领导者不在,大家也能各司其职,密切配合,朝着一个方向努力。就像使用“自动波”的汽车一样,自动调节,运转正常,司机可以专注于方向与路况。
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,他逐渐形成了一套方法:强调信任,激发每个人的潜能,依靠团队的力量实施变革和创新,实现共同的目标。在坚定推行自动波领导模式多年后,惠森成为打出71杆的“最佳雇主”。这样的企业家,确实值得羡慕。我相信他总结出的经验,对于其他的企业领导者会有所启迪。
有意思的是,联想也有一条“发动机”文化,就是说大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,不断学习,不断追求目标,而不是被动地安排,用“发动机”而非“齿轮”的方式开展工作。我想说的是,不论是“自动波”还是“发动机”,人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,必须重视人,尊重人的需求,努力为人才搭建起没有天花板的舞台。
读完惠森的书,我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: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播中华文化、贡献管理智慧的满腔热忱!这让我从心底感到高兴:如果中国有更多这样的企业家,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髓,形成有自己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,中国企业一定能为世界企业界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柳传志
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
在线试读部分章节
快乐源于“自动波”
也许你会猜,一定是我们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都很能干,承担了所有的工作和压力。
的确,我们拥有一支热爱公司、高度敬业、团结协作的员工队伍。这些员工都很优秀,把工作交给他们让我感到很放心。
我的同事在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时,也有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,比如看书、进修、攻读学位、打球、钓鱼、摄影、徒步旅行、出唱片等,还有很多时间照顾家庭,与家人一起旅游。虽然还有一些员工无法完全做到“健康、家庭和事业”的三平衡,但你见到这些员工,同样会发现他们充满激情和自信,热爱工作,也热爱生活。
你或许更加好奇,为什么不仅我这么快乐,公司其他的员工也会这么快乐呢?
其实,我和我的同事们,以前也不是这样的。
我曾经也非常忙,在香港和广州两地奔波,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,有堆积如山的文件要处理,有无数的电话要接听,有很多问题要解决。创业初期,我甚至自己站过柜台卖货。
那时,我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,健康状况开始变差,出现了高血压、高胆固醇、脂肪肝、痛风等病症,并且头发开始脱落。有一次,我感觉很不舒服,甚至出现了胸闷的症状,并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,于是到医院进行了心导管检查,虽然检查后发现我的心脏没有问题。可是医生对我说,现在没有问题,但10年之后的情况谁也不确定。我当时感觉很糟糕,心里有一丝恐惧。
尽管我已经很拼命地工作,但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。这一点,我会在后面的篇章中分享。
但是,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。
现在,我不需要过问公司具体的事务,完全交由核心管理团队负责。员工们也不需要主管的控制和监督,就能自动自发地完成自己的工作。
现在我几乎很少接到关于公司日常事务方面的电话,我的手机一般处于“小秘书”状态,有电话我也不需要马上接听,而是等我方便时再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