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
立夏,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《历书》: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 在天文学上,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,是夏天的开始,是标志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
一年四季中,夏天属火。心在五行属火,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,故为阳脏,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并主神志。其次心在体合脉,其华在面,其应虚里,在液为汗,心开窍于舌,心与小肠相表里,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、整体联系的心功能系统。夏日火气通于心,易烦躁不安,出现失眠、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,因此立夏养生首先要“养心”。
立夏养生 - “一吃”
养阳祛湿 适当吃苦
饮食上,要把握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选择温补阳气、有辛味生发的食物,如生姜、韭菜、大蒜、芥末等;还可选择祛湿的食物如淮山药、芡实、赤小豆等,以去除身体内湿气。
这时候也要注意补充蛋白质,可选择鱼类、肉类,可以多吃豆类,选择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。要少吃生食,少喝清凉饮料,多吃甜食少吃酸食,避免寒凉伤阳气,同时用甜食养脾气,达到祛湿养脾的目的。夏季可以适当补充苦味蔬菜,如苦瓜、苦菜、苦瓜叶等,用带苦味的食物养心清热。
立夏养生 - “两宜”
夜卧早起 午休养神
(1)夜卧早起
立夏后,昼长夜短愈加明显,人生天地之间,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《内经》中记载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寐”,在阴气最盛的子夜和阳气最盛的正午都要休息好,夜里应适当“晚睡”,但不应晚于11点,以保证子时进人睡眠状态,早晨要“早起”,在5点至7点之间起床,能够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,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迎接新的一天。
立夏后,正午气候炎热时,人体血管扩张,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。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,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,困意频频。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,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,转转眼睛,能促进血液流注到眼部,缓解眼疲劳。
立夏养生 - “三忌”
大汗淋漓/饮食过冷/心急郁怒
(1)大汗淋漓中医认为,“汗”为心之液,汗出过多易伤心阴,耗心阳。心“主血脉”,血汗同源,汗出过多会影响血液的充盈,使心脏功能发挥受阻。
立夏以后,自然界中阳气渐长、阴气转弱,气温逐渐走高,体内新陈代谢加快,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,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。
(2)饮食过冷
吃过多冷饮,会让“喜燥恶湿”的脾胃受伤,出现腹胀、食欲减退、容易困倦等消化道症状。夏季高温,雨水增多,易导致湿热盛行。冷饮内积,导致里生湿热,加之湿热天气的影响,人体也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,包括口苦、食欲下降、腹泻,还可能出现皮肤湿疹。
消热解暑可食新鲜果蔬,比如西瓜、桃子、草莓、橙子、黄瓜、绿豆等。祛湿的食物如:薏米、黄瓜、空心菜、莴笋、莲子、冬瓜等。(3)心急郁怒夏季属火,火气通于心,心“主神志”,天热心火浮,暑热易让人烦躁不安,心神被扰动,出现心神不宁,心跳加速,进而出现胸闷、气短等症状。临床上,“双心疾病”发病率逐年增高,情绪不佳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,急躁易怒、爱发脾气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。
因此,夏季切忌暴怒伤心,可多做一些安静活动,如瑜伽、弹琴等,平抑心火,保持心情愉快、心平气和的状态,使脏腑阴阳平衡,气血和畅。
和治友德以“弘扬养生文化、造福人类健康”为使命,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,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,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,建立了“饮食养生、行为养生、心理养生”三大养生学说,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。
饮食养生:通过饮食的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
行为养生: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达到养生的效果
心理养生:通过心理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
关键词: 和治友德
免责声明:本网站未标有“原创”的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